白金汉宫





   伦敦的另一个标志是白金汉宫,皇家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和办公地,如何知道女王是否在宫内呢?看上面旗子便可,女王在时升的是皇家旗,女王不在时是英国国旗。不过这座皇家宫殿只有夏天才开放,而我也只能在门外徘徊了。












      白金汉宫本是爵府,后由乔治三世购置而得。入主白金汉宫的第一位君王是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宫正前方便是她的纪念碑,石柱顶端的是与女王同名的胜利女神,四周的狮子雕像分别代表了和平、进步、农业和工业,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主题。只是这个“和平”来的牵强点,大概人家指的是本土境内和平吧。

2016-1-11 11:39 




每两天上午11点会有换岗仪式,“在大多数游客还都堆在白金汉宫门前等待时,其实仪式早就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前皇家卫队队长这样告诉我说到。那便是不远的圣詹姆士宫,皇家的另一座寝宫,寝宫正门马路对面才是最佳的观礼位置。








去圣詹姆士宫的必经之路是the mall(林荫道),维多利亚女王雕像正对着的这条便是。气派、优雅的大道也是英国皇室的迎宾道,最近(2015年10月)一位乘皇家马车走过这里的外宾便是习大大一行。跟着骑警漫步于此,在大路尽头的是华丽的水师拱门,实际上就是一座跨越林荫道的过街楼,五个拱门中正中间这扇常年关闭,只有女王才能通过。这么别致的建筑据说因英国政府缩减开支在前两年已卖给了马来西亚人。据说很快这里就会被改建为一座豪华酒店,届时,和女王住对门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感受?








先别着急穿过拱门,跟着骑警往南一转便是骑兵营,这里有荷枪实弹的警卫也有盛装出勤的骑兵。最资深的骑兵团可以追溯到500年前,和熊皮帽红制服的女王卫队同属皇家御林军。穿过岗哨是皇家骑兵阅兵广场,2012年奥运会沙排比赛便是在这里举行的,整洁的细沙地、复古的建筑、宽敞的空间,很难想象这般好去处10年前还只是一片政府的停车场,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2016-1-11 11:41 

特拉法加广场和科芬园






让我们回到水师拱门,穿过拱门视野豁然开朗,这里便是国家美术馆门前的特拉法加广场,伦敦市的正中心,现代城市规划概念上的伦敦原点。这里也是伦敦最重要的集会场所,跨千禧年、政治示威都在这里上演。我去时便赶上的是“非洲节”,热情律动的非洲小鼓雀跃着整个人群,演唱会一样的现场热闹非凡。

    比邻的国家美术馆前有六尊塑像,除了5尊是永久保留的伟人像外,前卫的伦敦人将剩下的那个位置用作流动展位,放置现代雕塑作品,这段时间是“骷髅马和股指”,可谁又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特拉法加,伦敦最中心的广场为什么会有一个西班牙的名字呢?那是为了纪念竖立在广场中心石柱上的铜像所塑的那个人---皇家海军上将尼尔逊(Nelson),从这石柱的位置便不难看出尼尔逊是受所有英国人所爱戴的民族英雄。19世纪初拿破仑计划进攻英国本土,而英国最后的屏障便是当时最强大的英国皇家无敌舰队。为了迎接法国的挑战,英国再一次请出了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军尼尔逊(其实岁数不大),当时的尼尔逊已经为国家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条手臂。众望所归,尼尔逊挂帅出征,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加角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相遇。为了纪念这场战役,这座广场而得名。当时对方兵力几乎是英国的一倍,此时尼尔逊做了一个大胆且无畏的决定。他命令舰队按兵不动,而自己亲自率队驾驶装备最精良的“胜利号”直接冲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希望来场混战,使对方首尾不能相及。那个年代的风帆战舰的主要火力都在船舷两侧,所以冲进敌方阵地前尼尔逊完全没法还手。但就是在这段最关键的过程中,风力突然减弱,使得“胜利号”慢了下来,完全成了人家的活靶子。最终,在经过了长达40分钟的炮轰后“胜利号”终于冲进对方编队向对手进行了狠狠的还击。最后,“胜利号”打沉了一半的联合舰队,退了敌。这场战斗中尼尔逊以0:18艘的舰只损失数量大败法西联军一半舰艇,但尼尔逊自己却在战斗中中弹牺牲。船员们把尼尔逊的尸体装进朗姆酒桶,运回了国内。据说当船只靠岸时,酒桶里的酒还都被船员们偷喝光了,也不知是馋酒还是为了沾沾将军的荣耀,后来朗姆酒也被称作“尼尔逊之血”。总之,如果没有英勇的尼尔逊,现在的伦敦说的会是法语也不可知。

    绕过特拉法加广场和国家美术馆,经过国家肖像美术馆一路向更深的街区走去很快会到达科芬园。科芬园本是教会的花园,宗教改革后成为英国第一块广场,再后来便有了广场集市,历史悠久的广场集市一直延续至今,只是17世纪卖花、买菜的摊位变成了卖纪念品和小吃,唯一还在的是人群中展示各种高超技艺的街头艺人们,是他们将这热闹的广场气氛传承至今。

2016-1-11 11:46 

大英博物馆



离开科芬园往北不远便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一个震撼人心的地方。

大英博物馆的前身是皇家图书馆,而博物馆的建立要追溯到启蒙运动的年代,那是一个探险家的时代、一个充满求知欲的时代、一个充满了热情的光辉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人人都有责任努力学习、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借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圈地,探险家们从全球各地带回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标本,起初标本都收藏在书柜里,就像现在的1号馆一样,后来经过分门别类慢慢地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从这里庞大的收藏便不难看出当时“日不落帝国”的疆域何其广袤。





2016-1-11 15:50 

自然历史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许多早期标本都被移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个完全属于启蒙时代的博物馆,就连建筑本身都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美好,站在博物馆二层,看着对面达尔文塑像上方漂亮的彩色玻璃窗,这里不就是自然科学的教堂吗?

海德公园


伦敦作为现代欧洲文明的文化中心,仅在伦敦西区优秀的博物馆、美术馆就不是两三天能逛得过来的。除了这些知识盛宴外,西区的公园也特别多,海德公园、绿地公园、圣詹姆士公园,昔日的皇家猎场已成为今日寻常百姓沐浴阳光的休闲好去处,如果有时间在公园里散散步、逗逗松鼠、喂喂天鹅、追追海鸥,瞬间便可让你忘却公园绿地外无边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诚然,这些公园虽然算不上绝佳的景点,但却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2016-1-11 15:53 




2016-1-11 15:57 

伦敦东区

西区是皇家的地盘,看的是英国的传统与辉煌,而真正的伦敦历史都在东区,更加地道、也更加悠久,这里才是伦敦人的伦敦。

St Mary-le-Bow





Cheapside街旁的St Mary-le-Bow教堂是一座几经重建的小教堂,朴素的小教堂本身并不算什么景观,但在伦敦人眼里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只有出生时能听到这座教堂钟声的人才算是地道的伦敦人”简自豪的拍着胸脯对我这样说到。虽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大城市里,这样的定义早已失去意义,但作为一个同样几十年一直生活在自己家乡的人来说,他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






2016-1-11 15:59 

      在东区走街串巷就像在北京逛胡同一样好玩,寻访隐秘在巷子深处的地道小吃、发现冷门景点永远是旅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如果走累了,中午时分带上你的香肠卷或牛肉馅饼,找个阳光明媚的广场席地而坐,和本地人一起吃个简单的午餐,也是好不惬意。对了,在英国怎么能不去酒吧坐坐呢?如果只知道晚上去酒吧买醉那就太不英国了,英国人是从早晨起来就开始喝酒的。在茶馆、咖啡厅出现以前酒馆就是英国唯一的社交场所,再加上撒克逊民族豪爽的性格,酒馆的生意从来就不用愁。白天任意什么时间,随便找家街边的小酒馆,点上一杯杜松子酒或英国黑啤,和当地人一起聊聊伦敦芝麻蒜皮的小事,这不就是伦敦人的生活吗?






现在宽敞的街道、联排的房屋、干净的市容、往来衣着讲究的路人,随便在哪条街上走走你都能很快爱上今天的伦敦。不过真正造就现在伦敦时尚优雅外貌的不仅仅是高度发达的国力这么简单,连伦敦人都不得不承认造就伦敦如此风貌的其实是伦敦历史上的几次大灾祸。

    历史上伦敦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单疾病方面就发生过黑死病、大瘟疫、霍乱、毒雾等等一系列大规模灾害,一方面它们给予人们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正是这一系列灾害的发生才使伦敦拥有了今天都让我们汗颜的下水系统和永远梦寐以求的蓝天白云。

    而在众多大灾大难中,对伦敦意义最深刻的一定是1666年的一次大火(Great Fire)。

    大火起自布丁巷的一家面包房,位于老城区的中心,由于女仆忘了关烤炉而引起了可怕的火灾。伦敦当时的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结果这一下就烧了4天之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大概就像现在的911一样,刹那间自己熟悉的街道、房屋一下化为乌有,连50公里外的牛津都能看到熊熊的火光,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般的噩梦。最终大火导致伦敦损毁面积达到五分之四,市民流离失所……1600年间建立起的伦敦城4天之内付之一炬,但伦敦没有消失。

    新的伦敦城如凤凰涅槃般在大火中孕育而生的,设计师规划了一个恢弘的罗马式城市,有宽广笔直的大道和整齐高大的房屋,而且这次采用了以石头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重建后的伦敦焕发出新的光彩,很快石质建筑也普及到了其他城市,比如现在还保持了当时原貌的爱丁堡。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伦敦是18世纪又在这些基础上添加了大量成排的台屋而形成的样子。



圣保罗大教堂


在这次重建中最重要的建筑物莫过于圣保罗大教堂,正面门楣上用拉丁文书写的“we will rise again”寄托了当时一代人的希望。300年后,德国大面积轰炸伦敦时,奇迹般幸免的圣保罗大教堂又成为那一代人心中希望与坚持的象征。虽然西敏寺在英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圣保罗大教堂才是伦敦人的精神支柱。



2016-1-11 16:01 

返回列表